专题研究
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的风险与应对

 

发布日期:2021-10-2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 王国军

 

    “候鸟式养老”“医养结合”“优年生活”“合悦江南”“三点一线、四季常青”“梧桐人家”……这些词汇如果和养老社区结合起来,老年生活便有了明媚的诗情画意。

 

    而这样的诗情画意已经在保险公司的手中变为现实。从2009年泰康成为保险业内第一家试点建设养老社区的公司开始,陆续巨额投入养老地产的保险公司已经有十余家。而十年后的今天,北京燕园、上海申园、广州粤园、四川蜀园、和悦江南、梧桐人家等保险公司打造的养老社区俨然已排列成为中国高端养老产业的系列标杆。

 

    保险产品与养老实体的有机结合既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进程中面对的养老难题,也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保险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而劳动人口的比例继续降低,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养老储备不足的问题都非常突出。

 

    根据“七普”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与2010年“六普”数据中60岁及以上人口1.78亿人、占13.26%相比,老年人口又增加了5.4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亿人,占13.50%,比2010年“六普”数据中65岁及以上人口1.88亿人、占8.87%,增加了4.6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七普”的数据中15-59岁人口为8.94亿人,占63.35%,与“六普”数据中15-59岁人口9.40亿人、占70.14%相比,下降了6.79个百分点;新生代的0-14岁人口为2.53亿人,占17.95%,与“六普”数据0-14岁人口2.22亿人、占16.60%相比,仅增加了1.3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的平均家庭规模也从2010年3.10人进一步下降到2.62人,连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都面临着颠覆,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分散风险和互济能力更加弱化,未来家庭养老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相对的是我国养老储备的不足。根据中国社科院郑秉文教授的研究,截至2019年底,中国各类养老基金大约11.6万亿元,占GDP的11.7%,而2018年OECD国家养老基金平均占GDP的比重为49.7%,有8个国家超过100%,中国养老金的储备远远低于其应有的水平,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极不相称。而根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的预测,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在2028年就将出现赤字,若干年的累计结余在2035年左右也将消耗完毕。

 

    显然,以当前的财力和人力储备,是无法担负起未来养老重任的。在快速而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的求解其实已经迫在眉睫。而从美国、西欧、北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核心,在我国养老保障的财力和人力的解决方案中,商业保险应该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我国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整体上缺乏国家税优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的保险业其实早已从养老地产的角度切入到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之中。保险业的商业养老地产是十年来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自2010年泰康人寿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开创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创建养老社区模式开始,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头部保险公司纷纷入局养老社区建设。泰康之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9个城市均布局的养老社区中,已有六个地方的社区及配套康复医院正式投入运营,成为行业效仿的成功典范,而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等众多头部公司也都已纷纷入局。

 

表1 保险公司养老社区布局情况

1651023617594_1651023725106.jpg

 

    从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建设上的尝试是成功的,保险养老社区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城市高端养老社区的典范,基础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医养结合的高档养老社区成为人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理想的老年生活之家。尽管费用不菲,但保险养老社区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远超预期。泰康及太平的一些养老社区项目的入住率达到90%以上。从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在较早开发的项目中,保险公司在入门费、会员卡费、月费和其他服务上的收入可观,特别是保险养老社区带动了保险公司寿险保费收入的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如中国太平2019 年养老社区项目带动了超过50亿元的首期保费收入,对公司首期保费收入贡献率接近1/5,拉动了太平人寿新单的快速增长。

 

    二、保险公司建设与经营养老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保险公司扎堆养老社区建设的时候,适时提示风险是非常必要的。保险公司建设经营养老社区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权益类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汇率等不利变动,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一,保险公司在养老地产上的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乃至千亿,形成的不动产面临着房地产市场价格降低的风险。任泽平所言房地产价格的涨跌“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思路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不论是“房住不炒”、遏制“经营贷”等进入房市的短期金融政策,还是集体土地城市化的土地供应政策变化,以及人口已经接近峰值即将发生数量逆转的长期趋势,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的时间恐怕都不会太遥远,特别是在房地产税加速出台的大背景下,养老地产未来的价格风险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那些采用重资产模式建设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而言,市场风险更是不容小觑。

 

    第二,高端养老社区的市场容量其实是比较有限的。首先是高端消费人群是有限的,在离休政策的影响消化完毕后,随着扭转贫富加剧分化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出台,特别是税收制度的改革,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将不会再像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那样快速增长,而是将稳定在一个相对良性的水平上,乃至有所下降。其次,选择在养老院养老的人群也是有限的。上海市在其“十一五”规划中率先提出的“9073”的养老规划因为符合中国国情而被社会各界所认可,从时间截面来看,社会群体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会是未来的基本场景。

 

    笔者的研究团队的实地调研也发现,资金上可以支撑并有意愿在保险公司养老社区居住的老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因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且居家养老缺乏照顾的老人;另一类是愿意参加群体活动的老人。身体状况很好而又喜欢独处的老人则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

 

    第三,随着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房企,特别是更多的保险公司加入到高端养老社区建设的竞争中,外部竞争将加剧,市场风险会进一步积累。

 

    养老地产市场长期供需的失衡从而导致价格的波动是投资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必须关注的风险。

 

    2.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是指由于赔付水平、费用水平等实际经验与预期发生不利偏差,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而被保险人的长寿风险是保险公司建设与经营养老地产中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版的《World Health Statistics》统计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数据,日本以84.2岁位于全球排名第1位,美国以78.5岁位于全球排名第34位,而中国则以76.4岁位于全球排名第52位。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则显示了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快速增长的势头,仅一年的时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就从2018年的76.4岁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追上日本也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人口预期寿命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保险公司捆绑养老保险产品带来的长寿风险可能会远超产品设计时的预期,保险公司未来的死差损将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较大的冲击。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时履行其合同义务,或者交易对手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最大的障碍在于投保人和保险人信任关系的建立。一方面,投保人敢于把当前的现金流作为未来的养老储备交给保险公司,是基于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投保人需要确信保险公司经营的养老机构不会违约或者在被保险人年老入住之后不会遭受虐待甚至失去自由;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未来几十年的养老保障和医养服务,也是以被保险人不会大规模违约,总是按合同约定的条款行事为基础的。而这样的信任机制和双方彼此的信任关系是要经过几十年的长期考验的,因此信用风险值得重视,信用关系需要保险公司用心建设和维护。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在保险公司的传统业务中,销售、承保、保全、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理赔、资金运用、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准备金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案件管理相关的操作风险就已经比较复杂了。而与单纯的保险业务不同,养老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业务复杂性更是被成倍放大。泰康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泰康的养老社区是将老年教育娱乐、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康复等医养需求置于地产开发之前,而这些业务涉及医疗、护理、建筑、物业等多个领域,业务范围大幅拓宽,前期评估、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等环节的复杂程度都不低,资金和人力的调配,尤其是养老地产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产权、行业标准等事项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全明晰的背景下,与政府部门和多个行业的合作会大大提升操作风险。

 

    5.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公司战略与市场环境、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因为投资量巨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牵涉精力多,因而对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而言,布局养老社区都堪为公司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泰康集团养老地产的规划是投资千亿元以上,在全国七大中心区域,打造20个以上连锁养老社区和覆盖全国的高端医疗服务网络,成为以养老和医疗为特色的中国顶级商业不动产投资商、开发商和服务商,这样的战略决策无疑也是有着巨大风险的,只不过从当前的风险与回报来看,这样的战略风险是值得担负的。但对于其它较晚杀入养老地产的保险公司而言,在竞争本已激烈,客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承担这样的战略风险未必就是正确的选择。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保险养老地产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上相对弱势的老年人,但正因为如此,稍有不慎,保险公司就可能受到声誉风险的冲击。虽然目前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尚未发生严重的声誉风险,但销售误导等问题也时有所闻,而且近些年来,已经有湖南益阳多地的社会养老机构陷入集资诈骗的陷阱,或因虐待老人而深陷舆论的漩涡,导致破产清算、创始人锒铛入狱的结局。可以说,在声誉风险的防范上,保险公司再谨慎都不为过。

 

    7.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它支付义务的风险。

 

    无论定位于高端客户,还是大众客户,也无论是采用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重资产模式,还是采用与其它机构合作的轻资产模式,与其它保险业务相比,保险公司建设养老社区的资产都不会太轻。养老社区投入的资金量大且投资周期长,而房地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较弱的流动性,导致保险公司整体的流动性也会随之降低,使保险公司在某些阶段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实际上目前就已经有一家保险公司因为曾在海外投资了大量养老地产而出现了偿付能力大幅下降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公司不得不出售股权以断臂求生。养老地产的流动性风险也需要重点关注。

 

    三、应对养老地产风险的建议

 

    风险既在,无论是已经布局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还是有意入局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加以应对。

 

    第一,尚未入局的保险公司应在战略上慎重选择是否入局及入局的模式和时机。抛开自身条件盲目跟风是保险公司战略决策的大忌,对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说大公司还可以凭借其雄厚的资本试错,那中小型公司在投资养老社区的战略上根本就没有试错的余地。一旦选择入局,重资产和轻资产的模式选择就成了问题的关键。重资产模式的市场风险、战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偏高,而与第三方合作的轻资产模式则面临着更多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二,高端养老社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新入局者已经不宜到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的高端养老社区扎堆,深耕中低端大众市场也许才是比较可行的选择。但中低端市场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则比高端市场大很多,而营利能力却等而下之,所以,保险公司只能基于本身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比如区域优势、股东优势和科技优势等,在充分认识并控制各类风险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客户定位。

 

    第三,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家居养老保障市场才是更大的蓝海,毕竟愿意到政府和商业机构建立的养老社区度过晚年的人仅占总人口的3%。怎么样创新保险产品,服务97%的人,才是保险公司更应该用心发掘的商机。家居养老的老人因为拥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和入住高档保险养老社区相比,省去了大量的住房和迁移成本,这些资金完全可以投资到家居养老的流程改造中,以提高家居养老的科技化和便利性。比如,保险公司将目前商业养老社区才有的娱乐实施、健康护理设施、医疗设施投放到人口比较密集的城乡居民社区,利用现有的但已经被网络和机器替代了功能的银行网点,建立居民社区养老金融和服务中心,如果居民购买了保险公司的养老产品,老人就可以在家享受到类似于高端养老社区的配餐、护理、医疗等全方位服务。

 

    第四,为化解保险养老社区项目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了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起长期可靠的信任机制,降低信用风险,引入一个独立于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仍然是必要的。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荷兰国际集团(ING)。ING设立养老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试验建立老年社区,而老年社区的管理则交由第三方的Horizon Bay和 Ultimate Care两所老年公寓管理机构来运营,使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第五,为了应对白发浪潮,国家不断出台各种健康和养老政策,保险公司大可不必一味模仿头部公司的养老社区模式,亦步亦趋,拾人牙慧,而应利用好国家关于养老保障和健康保险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着力解决居民养老财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在税优型健康保险成效不佳,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总结经验改进制度之际,可以主动与试点地区的地方政府寻求合作,探寻新的突破点,创造类似于“惠民保”之类的新模式。

 

    第六,在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最大限度地在商业养老保险领域进行科技赋能,利用现代科技解决未来居民养老的人力短缺问题。比如,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与科技企业合作,利用资金充足的优势、利用保险客户量大而易于摊薄成本的优势,设计、生产物美价廉的机器手和机器人,承担未来老人的护理职能。利用人工智能的科技产品,打造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王国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