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回归本源 强化保障 关于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思考(2018年第1期 总第3期)

 
中国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 裴光


发布时间:2017-11-18

 

    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更是保险业存立的根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把“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业的三大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国家诸多战略在上海试点实施,“一带一路”桥头堡和长江经济带龙头也汇集上海。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保险业步入新时代后,更需要从理论、制度和实践层面加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研究,大步向前探索和创新实践,为全国保险业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上海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成效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支持为关键,借助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大好机遇,主动对接,精准服务,为上海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和支持助力。

 

    (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为宝钢、武钢整合重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近3000亿元的风险保障。为国产C919大飞机试飞保驾护航,提供风险保障43.3亿元,有力保证C919首飞成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应用累积风险保额已超百亿元。试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成立中保投资中国燃气(深圳)清洁能源发展基金等,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

 

    (二)着眼“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外向型经济格局构建

 

    截至2017年10月末,上海保险业为6271家“一带一路”客户提供出口信用风险保障,基本实现沿线国家全覆盖。为“一带一路”出口和投资项目承保70.6亿美元,占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的19.6%。为46家企业实现赔前减损5100万美元,通过理赔绿色通道、小额案件快处通道解决26宗赔案。重点项目实现应保尽保,支持“走出去”项目17个、涉及承保金额13.5亿美元。承保丝路基金首个对外投资项目暨中巴经济走廊重点开发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一期保额达16亿美元。创新推出“一带一路”工程险承保联合体,为中国企业在海内外实施重大工程和能源项目提供多款再保险新产品和服务。

 

    (三)创新保险产品,支持互联网新经济业态发展

 

     “互联网+保险”战略全面铺开。改革车险服务模式,创新运用互联网整合“驾驶人、车辆和驾驶行为”,提升风险保障水平。服务电商平台新消费模式,为2.2亿客户24.5亿笔网上交易提供退货运费险服务,创新推出网络店铺信用保证险,释放淘宝中小卖家保证金400亿元。服务互联网出行新方式,突破车辆保险中车辆使用性质的限制,推出“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安心搭车”保险等,有效解决了日益突出的互联网用车领域风险保障缺失问题。服务经济增长新领域,支持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联合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建立国内首个共享单车共保体,为上海22 家共享单车企业150 万辆共享单车提供风险保障,推出国内首款共享单车产品责任保险,提供因意外伤害事故导致的人身伤亡、医疗和财产损失,首批承保超过10万辆,为创建共享经济风险保障机制提供有益范本。

 

    (四)多方联动,助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为农民稳收增收提供保障。全国首创粮食作物收入保险试点,覆盖上海市两个区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2.1万亩,形成了收入保险试点的“上海模式”。中农办在对上海等地的粮食作物收入保险试点进行调研后,向国务院上报了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汪洋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财政部决定拨付5亿元专项保费补贴资金,计划2018年在国家粮食主产区开展粮食作物收入保险试点工作。全国首创台风保险。全国首推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新科技实现家禽养殖防伪溯源的保险项目,预计可支持近1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超过2300万只家禽,每年可为农户增收27亿元。全国首创电影完片保险,引进国际通行的电影完片保险服务模式,有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多种方式支持上海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等民生项目,累计注册金额840亿元。

 

    (五)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变

 

    积极推动科技保险支持政策落地,引导行业配套制定涵盖首台(套)、科技中小微企业和核心技术人员的专项保险计划。推出科技履约贷、微贷通、融资租赁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保险、专利保险等系列产品,形成完善的科技保险保障体系。在张江高科融资平台和上海市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设立19 个科技站派驻保险专员,提升保险服务水平。目前,科技履约贷累计支持1347 家科技企业,保障金额已达47亿元;首台(套)保障金额已过100亿元,专利保险已为1400余件专利提供超过3500万元的风险保障,有力支持上海实体经济向中高端水平稳步迈进。

 

    (六)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民生保障,科技支撑服务便民交通

 

    在上海全市设立22个“一站式”车险交通事故理赔服务网点,累计共处理事故车辆数近60万辆。创新推出“快处易赔”系统,2017年1—10月实现关注人群41.24万人,共使用178425次,累计处理交通事故95300余起,平均事故处理时间6分7秒,累计减少出警3万人次,免去群众等待交警时间合计5200小时以上,帮助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创新支撑为上海人民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商业保险保障。大病保险城乡全覆盖,截至10月末覆盖上海市16个区,参保人数334万人,累计赔付金额8828.40万元。个人医保账户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政策在上海落地实施,累计承保6.5万人,提供风险保额127.4亿元。税优健康险稳步推进, 累计承保11050件,全国排名第二。养老社区模式持续发展,太平“梧桐”、泰康“申园”预计将为4700户7000位老人提供“保医养”相融的养老服务。

 

    2017年以来,上海保险业改革创新引领和创新制度集成交相辉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又上一个台阶。1—9月,保险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共提供风险保障482.09万亿元,是2016年同期的1.3倍,是同期上海GDP的200余倍;提供保险赔款与给付共计416.41亿元,同比增长4.92%。重点领域保障作用突出。一是1—9月,保险业为超过17万余户/次上海农户提供233.16亿元风险保障,全市种养两业保险金额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与市民生活密切的大宗农产品风险覆盖率达到100%,赔款共计2.70亿元,受益农户万余户/次。二是为工程建设提供风险保障6376.97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23%,有力支持了上海城市发展。三是为企业财产风险损失提供风险保障8.51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18%,有力支持了企业经营发展。四是提供各类责任风险保障85.13万亿元,有力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五是为航运物流提供风险保障7.82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加11.4%,有力促进了商贸经济发展。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路径、模式、产品和服务全面迸发。保险业深度参与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行动方案,上海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巨灾保险项目即将落地,长期护理保险破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开始试点,车险和农险电子化保单试点稳步推进,上海保交所资管平台正式上线,行业资金对接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保险+期货”实现跨地区精准扶贫。

 

    二、当前实体经济对保险风险管理的需求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有为,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743585亿元,排名世界第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对于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一)风险保障匹配规模大

 

    经济大国呼唤保险大国。我国经济体量位居全球第二,需要规模匹配的保险业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但从我国灾害事故商业保险补偿金额占比和保险深度来看,保险业风险保障程度还不充分,风险保障规模偏小,需要加快发展并进一步提升。

 

    (二)风险保障稳健性要求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看,趋势性、阶段性和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织,“三期叠加”阵痛持续显现。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对于风险管理的稳健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险业既要注重自身风险防控,更要脱虚向实,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能动性和针对性,成为实体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的“减震器”。

 

    (三)风险保障细分类别多

 

    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类别数以万计细分行业,涉及人民群众“生老病死”全过程和企业投资设立、生产经营、资金融通、销售物流和商誉推广众多领域。实体经济运行中,不同经济单位、不同领域和不同运行环节对于保险风险管理的需求不同。服务好实体经济,需要保险业创新产品服务和机制手段,用“绣花针”的功夫围绕风险防控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一揽子”服务。

 

    (四)“走出去”风险保障需求逐步增加

 

    大国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我国对外投资加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话语权更强。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迫切需要保险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包括航运物流、出口贸易、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等。

 

    (五)数字新经济风险保障需求逐步增加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超过22万亿元,占我国GDP比重超过30%。作为经济新形态,数字经济风险类型与传统经济有较大差异,服务与网络交易,以及网络账户、支付、清算和数据安全的保险需求逐步增加。保险要转变思路,从传统侧重于事后经济财务补偿的定位,逐渐转变为嵌于互联网场景需求、致力于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贡献者。

 

    (六)创新驱动对于风险保障需求逐步增加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保险业应着眼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动能培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增加过剩产能的经营成本,在去库存、清产能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首台(套)保险等创新产品,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三、新形势下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思路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和新任务,保险业应深入研判实体经济对于保险业风险管理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回归本源、坚守本位、突出主业,全神贯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精会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格局、能级和水平。

 

    一是坚持“一个定位”。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坚持保险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导向,发挥保险业务和资金独特优势,坚持做实体经济服务者和价值发现者的定位不动摇。

 

    二是坚持抓住“两个关键点”不动摇。要牢牢把握“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坚持“三个环节”上下功夫。要坚持发挥实体经济稳定器作用,在服务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创意产业上下功夫。要坚持完善新技术、新业态保险服务,在产业群链集聚和国际性、枢纽性功能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坚持发挥保险业辅助社会治理作用,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发展上下功夫。

 

    四是坚持保险发展上的“五个方面”更进一步。要在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覆盖面和规模上更进一步,要在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和战略性产业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更进一步,要在服务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动能转换的深度和力度上更进一步,要在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产品丰富度和服务多元化上更进一步,要在保险服务实体经济顶层设计的完善性和保险科技运用的含金量上更进一步。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