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防范风险 专注主业 服务民生(2018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8-05-20

 

    陈东升

 

    201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重大会议,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至关重要。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工作任务。10月份,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大力推进大民生工程建设,以提升居民保障为基础,逐步释放国内消费能力,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专注主业、服务民生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新主题。

 

    一、防范风险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毫无疑问,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从整体上来看,保险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基本可控,但是需要关注个别企业因资产负债不匹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和资金安全问题。

 

    (一)金融业风险隐患的成因

 

    顺周期反馈机制是造成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这些相互加强的作用会扩大商业周期的波动并恶化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随之就会反馈至实体经济。

 

    经济顺周期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金融机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发放信贷是货币创造的过程,信贷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运作,即使微小的冲击也可能会导致巨大的信用波动。而在整个经济体中保险机构不发放信贷,也没有货币创造的功能,并不具备金融加速器的作用,因此,保险公司对加剧经济顺周期的作用较小。

 

    金融机构间的相互作用及传导机制可能会导致跨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相互间拆借可以降低其自身的流动性问题,但这将金融体系暴露在系统性风险之下。保险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活动主要是以保险行业的非传统业务来进行的,而这些非传统业务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跨机构维度的系统性风险。AIG就是一个例子,该全球性保险公司发行大量基于房屋抵押支持债券(MBS)的信用违约掉期(CDS)是令这家公司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进而对整体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是以传统的寿险业务为主导,因此,在跨机构层面上,保险公司对系统性风险基本可控。

 

    (二)依法合规经营是保险行业主流

 

    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保险业的主流是尊重价值规律、依法合规经营的。近年来保险业出现乱象,一部分保险公司为快速发展违规违法经营造成市场混乱,使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受到损害。但是保险业的主体还是规范和健康的,也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寿险业的传统主流企业市场占比近60%,一直坚持“保险业姓保”,坚持经营主业。只要这些主流公司合规经营,保险业整体风险基本可控。

 

    同时,在我国保险业恢复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保险法》为基础、偿付能力为核心、资金运用等行为监管为依托的法律及监管框架体系,整体行业走向规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目前,《保险法》已经经过三次修正,成为保险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偿付能力监管上,已经从“规模导向型”资本监管思路的“偿一代”,转变为“风险导向型”风险监管思路的“偿二代”,构建保险行业坚定价值经营、强化风险管理、实施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新思路。

 

    (三)关注保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低利率是引发保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的核心原因。低利率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不是一个新课题,日本和欧美寿险业也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低利率对行业经营的影响。这种情况将同时影响寿险公司的资产端与负债端。资产方面,低利率代表着低潜在增长率、低回报率的投资环境。寿险公司的利润大部分是来自投资收益,并且投资组合中债券所占比例较高,利率下行将明显拉低公司利润。负债方面,事前提供较高收益承诺的寿险公司在利率下降的情况下需要更高的准备金。由于寿险公司的负债端久期大于资产端久期,利率下行时,负债端价值的增速大于资产端价值的增速。当负债端与资产端久期差过大时,会严重影响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严重时可能造成寿险公司的破产。

 

    另外,利率下行时,评级机构预期寿险公司未来的收入会减少,从而下调对寿险公司的信用评级,会造成寿险公司融资成本上升,将进一步压缩预期利润,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总体来说,利率下行会给寿险公司带来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影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由此带来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二、服务民生是保险业发展的主题

 

    保险是金融服务业,更是民生产业。保险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为核心功能,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新国十条)将保险业定位为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生功能更加凸显。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养老和医疗等民生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保险业回归本源,就是在立足保险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发挥保险与医疗、养老等产业的协同效应,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后顾之忧。

 

    (一)立足保险主业,助力国家医养三支柱建设

 

    2014年,新国十条发布,要求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险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

 

    保险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就是做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国家保障体系三支柱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政府层面,积极参与国家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业务,推动个账活化、医保审核控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企业层面,打造企业员工福利平台,做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账户管理与投资工作;个人层面,积极开发更加实惠的传统商业保险产品和推动税优健康险业务与税延养老险试点工作。同时,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保险业在精准扶贫方面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投资医养实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与基本医疗养老服务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在医养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加强投入及调整结构。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文鼓励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和健康产业。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也有长期稳定回报的需求。投资养老和健康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既是保险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现实行动,也是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产业链的延伸。

 

    泰康从2007年就开始进行养老产业探索,2009年获得行业第一个由原保监会批准的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是国内最早进入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到现在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泰康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2个核心城市的医养融合社区布局,每个社区都配建了康复医院,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养老及护理床位超2万张,投入运营的四个社区入住居民超2000户。截至目前,泰康在医疗和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超过200亿元,占行业总计划投资额度的1/3强。

 

    (三)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医养供给侧改革

 

    保险公司投资医养实体,将虚拟保险与实体医养相结合,实际上整合了老年生命产业链,形成了全新的医养融合商业模式。同时,高品质医养社区的出现,满足了我国老龄化趋势下中产人群养老服务消费升级的需求,是医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产品。

 

    同时,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来看,保险与医养产业的结合是天配,具备三个优势:一是资金优势,保险资金是长期资金,可以为社会和国家分担投资成本;二是产品优势,保险产品对接医养三支柱,可以提前为人民群众安排未来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三是客户优势,保险公司沉淀了海量的客户,实际上已经锁定了未来医养实体的客户群。

 

    2012年,泰康推出首款对接养老社区的产品——幸福有约,将虚拟保险与实体医养相结合,改变传统保险公司仅提供保险产品的局面,为客户提供全生命链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保险产品、客户与服务的延伸。未来,客户可通过泰康的养老保险,在泰康的养老服务体系里安度晚年;通过泰康的健康保险,在泰康的医疗健康体系里得到服务和治疗;通过泰康的投资理财型产品,实现财富增值。

 

    三、保险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从以投资、出口为驱动的工业化时代向以消费、内需为核心服务业时代转型。工业时代的民生是解决衣食住行,当中国经济进入到下半场,基本实现小康之后,民生的核心就是娱教医养。也就是说,娱乐、教育、医疗健康和养老产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下半场发展的新引擎。保险业延伸到医疗健康和养老产业,发挥民生属性,推动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将在新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健康中国是经济发展新引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及“健康中国”概念,并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国家已经从更高的视角全方位来看健康以及养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他们不仅仅是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的特殊产业,而是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互动,不仅直接创造生产力,而且健康本身就是生产力。养老和医疗健康产业是保险业天然的延伸,将成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

 

    从经合组织(OECD)数据来看,德国、法国、日本等医疗健康需求满足相对较好的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都在10%以上,美国更是接近18%,健康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而2017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只有6%。整体来看,我国健康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加强医疗保障可以平滑居民长期消费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并不算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以用于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疾病等费用。随着居民的年龄越来越大,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将日益增多,所以居民会更加注重预防性储蓄的积累。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对居民现阶段消费和储蓄的支配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推行多种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险方案,对弱势群体也提供了托底的救助制度,使得我国实现了多层次的全面的基本医疗保障。但对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预期,大部分的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仍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于公平性原则并不能给予具备消费能力的群体更多额外的支出补偿,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居民大额医疗费用来源的问题,从而改善居民的医疗消费预期,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社会效率提升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快到好就是要从注重规模到注重效率。一方面,从医保经办到长护试点,现阶段保险业越来越多地介入政府保障体系,帮助分担运营职能,让政府能够更加专注于政策制定与监督职能,更清楚的社会分工在优化政府工作机制与流程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商业资本可以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转型中的经济容易波动,财政支出压力的减小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为经济转型保驾护航。

 

    商业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管理能力、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和拓宽服务内涵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患者—保险公司—医疗机构”三角关系,使得三者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经济杠杆影响医疗机构的行为,引导医疗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促进健康服务体系高效运行。

 

    保险关乎人的生老病死,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新时代是保险业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我们需要全新定位保险业的民生属性,全面防范风险,专注主业,为人民群众健康、长寿、快乐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作者系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