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建立多维、立体、开放的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监测体系(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3-25

 

中国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主任 赵宇龙

 

    2012年,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启动建设,2015年建设完成并试运行,2016年开始正式运行。偿二代的顺利实施,逐步改变了过去保险业风险分析监测工作相对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初步建立了涵盖各种类型风险的、较为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目前正在推进的偿二代二期工程将按照多维、立体、开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风险分析监测能力和水平。

 

一、目前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

 

    (一)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的主要特征

 

    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采用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框架,第一支柱定量监管要求,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努力构建全面识别、科学计量和有效防范风险的监管体系。这个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面覆盖。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全面覆盖了保险业的主要七大类风险,即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三类可资本化风险(Capitalized Risk),以及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战略风险四类难以资本化风险(Uncapitalized Risk),涵盖了保险机构的资产端、负债端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等不同维度的风险类别。

 

    二是形成合力。偿二代风险综合评级(IRR)制度,将银保监会机关8个相关部门和各银保监局的风险监测力量统筹在一起,每季度对保险公司每家法人机构和每家分支机构的四大类难以资本化风险和十小类操作风险进行同步在线评分,由风险综合评级系统自动生成对每家公司的风险评级结果,形成了上下贯通、全员参与的风险评价工作机制。

 

    三是定期监测。按季度撰写偿付能力分析报告,对行业风险、重点公司风险进行评估,紧密跟踪行业风险整体情况、风险分布、风险特征、风险趋势和重点公司状况。每季度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会议,审议偿付能力风险分析报告,并确定相关监管措施。

 

    四是注重能力。通过偿二代第二支柱中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与评估(SARMRA),推动保险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提升保险公司对风险的免疫能力。

 

    五是公开运行。根据偿二代监管规则,各保险公司每季度必须在公司网站和行业协会网站上公布偿付能力报告摘要,监管机构每半年发布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通报。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偿二代在透明度和公开性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二)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的分析框架

 

    偿二代自2016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监测体系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分析框架。

 

    在行业层面,重点关注重要性整体指标的变动情况,如行业杠杆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各公司分布结构、上升与下降公司数量等。

 

    在风险层面,定期跟踪监测可资本化风险和难以资本化风险的变化情况,分析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分析保险资产在股市、债市、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的风险暴露,分析实际资本变动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分析寿险公司转型过程中现金流变化和潜在利差损风险等。

 

    在公司层面,跟踪监测重点关注的保险公司。如跟踪监测部分公司房地产评估增值和子公司权益调整,跟踪监测部分公司净现金流、综合流动比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跟踪监测部分公司高风险资产集中度变化等。

 

    此外,把偿付能力分析监测成果运用于数据真实性检查工作中,将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突出检查工作重点,提升检查工作效率,检验印证监测分析观点。

 

    (三)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取得的成效

 

    在偿二代风险监测体系下,各项监测工作成果不断发挥作用。密切跟踪行业和重点公司风险变化,对一些可能影响到行业整体的风险苗头,或可能出现偿付能力危机的保险公司,及时报告预警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议。每季度向偿付能力监管工作委员会提交偿付能力风险分析报告,在会议上确定相关监管措施。定期向国务院报告行业偿付能力状况和风险运行情况。

 

    事实证明,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对风险的识别是十分及时且有效的。偿二代正式实施后,我们定期根据有关数据和相关信息对行业风险进行诊断,对高风险公司进行风险预警,形成专题报告。而随后的风险演变和相继出现的问题公司,验证了我们之前做出的分析判断。

 

    (四)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仍然存在的不足

 

    两年多来,偿二代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在风险预警和防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性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特征之一,但由于受制于机构编制、干部制度和薪酬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监管部门面临人手紧张、专业性欠缺的问题。精算、财会、投资等方面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对海量偿付能力数据的实际利用率很不充分。

 

    二是对中观和宏观的风险分析监测较少。目前偿二代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风险监测主要集中于个体风险的识别监测。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行业的风险特征是有区别的,保险业的风险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机构,呈点状分布;证券业的风险通常以资本市场为主线,呈带状分布;银行业的风险通常体现在宏观杠杆率等指标,具有全局性,呈面状分布。下一步,对保险业的风险监测不能只关注一个个的点,就保险论保险,而是要延伸到一条带,扩展到整个面。这对保险业风险分析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难以资本化风险的标准需要更新。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这些难以资本化风险的监测评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偿二代一期工程里建立了基本框架,但是具体标准仍不够科学、不够准确。目前,风险综合评级分为A、B、C、D四类,绝大多数公司都在A、B类,区分度不高。前一阶段,我们对风险综合评级进行了细分,仅作为内部监管尺度,尚未公开发布。下一步,在偿二代二期工程中,A可能分为AAA、AA、A,B可能分为BBB、BB、B,进一步增加颗粒度,更加精细地揭示不同公司的风险状态及变动情况。

 

二、偿二代二期工程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

 

    2017年9月,原保监会印发了《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方案》。偿二代二期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善监管规则,健全执行机制,加强监管合作,更好地适应我国保险业发展改革、风险防控和金融安全的要求。偿二代二期工程提出,要逐步建立多维、立体、开放的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监测体系,形成监管系统、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行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机制,增强偿付能力信息的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能力。

 

    (一)多维。多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风险维度。偿二代一期工程涵盖了七大类风险,但是还不够。在风险监测领域,要探索是否还有其他风险,或者说七大类风险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分。二是时间维度。既要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也要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跨越不同时间窗口来监测和评估风险。三是空间维度。目前的分析监测侧重于微观审慎,对个体的分析比较多,从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监测还不够。今后不能只看点,要扩展到带和面。四是监测对象维度。要善于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区域、机构、人员、资本、业务等不同的监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对比各类信息,得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结论。

 

    (二)立体。通过统一协同的海陆空立体作战方式,实现分析监测组织方式的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监测评估保险业风险。

 

    首先,银保监会和银保监局的风险监测工作要实现上下联动。受机关编制限制,从事风险监测的人员不可能配备很多。在二期工程中,要更多地调动和发挥银保监局在风险监测方面的作用,如可以考虑赋予银保监局对中小型保险机构日常风险监测的职责,实施风险监测的属地化监管。银保监会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精力、能力放在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以及大型公司的日常风险监测上,形成立体作战的格局。

 

    其次,打通各单位风险监测职能,提高风险监测效率,实现多赢。目前,一些市场化机构,包括咨询机构、自媒体都会定期根据公开信息开展对保险行业和机构的风险分析,监管部门则是更多地使用没有公开的监管数据进行内部风险评价监测。在监管层和市场层之间,缺少一个中间层。可以考虑由监管部门授权,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中保信、中资协、中精协等机构作为监管层和市场层的中间层开展风险监测。目前这个通道还没有打通,比如中保信,虽然拥有很多数据,但是没有监管机构授权进行风险监测,所以它做的一些分析,仅能供公司内部管理使用,不应公开。今后,要让中间层可以有限范围地获得未公开的监管数据,辅助监管部门进行风险的识别、计量、管理和防范,这是立体作战体系的重要一环。

 

    最后,进一步完善公开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层的风险监测作用。未来,应推动行业进一步公开信息披露,使研究机构、咨询机构、评级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能有更多的信息来进行风险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发挥市场约束机制。

 

    (三)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做好保险业风险监测工作,一定要转变观念。风险监测是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但不是监管部门一家的事。要尽量做到信息开放,心态开放,理念开放。在不影响金融安全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鼓励社会上不同的机构、群体共同参与风险监测的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应用监测的结果。

 

三、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在风险分析监测体系中的作用

 

    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成立十年来,在风险监测领域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成功处置了新华人寿、中华联合等保险公司的风险,积累了较丰富的风险监测和风险处置经验。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定期发布行业风险评估报告。定期举办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会议,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创办了《保险业风险观察》内部刊物,专注于保险业风险,一年来刊物质量不断提升。下一步,希望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在风险分析监测领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回归本源,坚守主业。将风险监测和风险处置作为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的主业,避免过度关注做大基金规模和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的功能和作用首先是风险的监测与处置。保险保障基金的投资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原则,其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二是找准定位,形成合力。希望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的风险监测工作主动融入到银保监会的整体风险分析监测体系中来,当好监管的参谋和助手,避免小而全、自成体系、议而无决,提高监测成果的应用性。

 

    三是夯实能力,优化机制。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独特优势,在风险处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在风险处置方面有两个成功案例,但总体上是比较被动地参与的,主要还是“出纳”的功能,还没有发挥“会计”的作用。从国际来看,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是保险业的“最后安全网”,在风险处置方面应该有更多的主动作为和专业优势。今后,希望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能够以风险监测者、风险处置者的专业角色,在监测处置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作用。

 

    注:

 

    1.此文是作者在2018年10月15日第四届保险保障基金论坛上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