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着力提升保险业韧性 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2019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9-07-27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徐敬惠

 

    保险是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保险业经营本身具有复杂性,同时受到利率周期、政策周期和客户生命周期的多重影响,不同周期的波动相互交织,给行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行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作用,就需要具备足够的发展韧性以应对外部风险的冲击。当前形势下,保险业亟待提升发展韧性,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一、保险与韧性相连,发展韧性是保险业的深层次属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随着保险业的探索实践,经营者对保险业的了解也不断加深,逐步认识到保险业具备保障性、长期性、稳定性等固有属性。而行业发展到现阶段,我们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发展韧性是行业至关重要的深层次属性。

 

    韧性通常被用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形变之后的复原能力。在经济运行中,我们用发展韧性来检视一个行业或市场主体承受外部冲击、在不利环境下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能力。保险业是长期经营的行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利率周期、政策周期和客户生命周期的波动,多重周期波动叠加在一起,会对行业的价值增长、业务发展等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带来难以回避的系统性风险。然而在同样的系统性风险面前,不同公司却表现各异,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产生命、大正生命、千代田生命等一大批保险公司相继破产倒闭,而日本生命、明治安田生命等保险公司却能够走出危机,一直稳健经营至今。由此可见发展韧性至关重要,具备了发展韧性,才能有效抵御外部风险的冲击。

 

    提升保险业发展韧性符合新商业文明的内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机构(UNEP FI)于2012年发布了保险永续经营原则(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PSI),倡导推动保险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良好的发展韧性是实现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提升发展韧性也是行业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从国内来看,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国际来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冲击我国实体经济乃至金融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空前严峻的挑战。而目前保险业也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期,201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仅为3.92%,创近10年来新低。行业要提升发展韧性,真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内外部形势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二、韧性与根基相关,提升发展韧性首先要夯实行业根基

 

    发展韧性取决于行业是否具备牢固的根基,行业根基主要体现在经营价值观、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制衡的公司治理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是行业长久立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行业要提升发展韧性,应当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夯实自身根基:

 

    (一)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

 

    经营价值观至关重要,决定了行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要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并把握行业的经营规律。以寿险业为例,寿险公司的经营尤其注重长期性和稳定性,新业务价值体现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追求价值增长是寿险业健康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国际经验来看,越是保险业的百年老店,往往越注重价值提升,越重视长期保障型业务的发展。纵观保险发展史,如果公司价值观出现偏离,则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国际成熟市场上的惨痛教训屡见不鲜,20世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寿险公司就是由于经营理念偏离而爆发严重危机,基本上沿着“规模扩张、成本提升、投资激进、泡沫破裂、流动性或偿付能力危机、破产倒闭”的路径发展。国内寿险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也有个别公司经营价值观一度出现偏离,在资产端进行激进投资,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行业生态、损害行业形象,成为监管重点整治的对象。

 

    (二)形成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行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一旦公司治理不当、缺乏制衡机制,就可能出现公司实际控制人以个人意志左右公司战略的情况,导致经营战略异化、经营决策失效,从而引发重大的战略风险,对保险公司资产端和负债端产生深刻影响。一旦战略风险爆发,不仅会严重阻碍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引发巨大的金融风险。我们看到有个别保险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战略决策缺乏制衡,战略风险凸显,在制定重大的战略决策时,董事会的决定完全取决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意志,公司被异化为融资平台,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或为达到特殊目的而盲目扩张,严重危害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保险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是保险业立业之本,是其他行业不可代替的重要功能,是行业核心价值与优势的体现。近年来监管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于2016年起正式实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行业应当认识到偿二代对提高保险业发展韧性意义重大,按照偿二代的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偿二代可为保险公司经营者全面揭示公司经营存在的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七大类,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将风险导向注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环节,强化公司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控,从而提高行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根基与环境相亲,行业根基也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行业的根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发展变迁,社会经济、保险监管、科技进步等环境因素都在影响甚至重塑行业的根基。要提升发展韧性,行业也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审视、评估和校正公司发展战略、市场策略和变革举措的适合性、有效性,在经营价值观、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加强与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匹配。

 

    (一)经营价值观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不同的时代下,行业经营价值观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复业之初,行业从无到有,以保费规模为导向的经营价值观有其合理性。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经营价值观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居民财富快速积累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人民在健康、养老方面的保障需求不断增加,希望获得集养老照护、健康管理、慢病诊疗等为一体的保险服务;随着新生代逐步成为主要客户群,对产品、服务的需求更趋多元化、个性化,更加期待便捷化、定制化、透明化的保险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新的时代下,保险业应当在追求长期稳健价值增长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健康养老事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健康养老方面的保险供给和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险需求,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彰显行业应有的核心功能和价值。

 

    (二)公司治理结构要与监管环境相适应

 

    过去少数公司粗放、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发重大金融风险,已被监管所遏制。近年来监管对公司治理高度重视,建立了严格的公司治理规范,出台保险法人机构公司治理评价办法,开展保险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现场评估,通报评估发现的主要问题,强化问题限期整改,在“治乱象”工作中,公司治理也被列为重点环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最近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2019)指出,公司治理不健全一直是我们的内在隐患,要建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杭州峰会宣言,将20国集团与经合组织达成的公司治理共识率先在金融业得到落实。未来,保险公司要与监管一道,正本清源,共同推动行业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监管机构要加强穿透式监管,强化对股东背景、资质和关联关系的穿透性审查,禁止代持、违规关联持股等行为,清退不合格股东;保险公司应当积极贯彻落实监管要求,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权管理,理顺股东之间或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强化“三会一层”规范运作,避免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一言堂”的情形,在决策机制上形成有效制衡。

 

    (三)风险管理技术要与风险演变的趋势相适应

 

    随着社会变迁,以及人口结构、医疗和生物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风险的类型、形式、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等也会发生改变。近年来全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频发导致意外死亡风险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长寿风险日益凸显,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达到83.63岁,其中男性81.25岁,女性86.08岁。人群整体的生存年限超出预期,将给行业带来无法根据大数法则进行分散的系统性风险,直接影响长期寿险的定价基础。随着疾病检测技术的普及和提升,甲状腺癌等疾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新疗法和新药的研发也可能显著改变疾病的死亡率和治疗成本,健康险产品的长期风险预测难度增加。面对新的风险形势,行业应当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基因生物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评估能力,优化风险预测和精算定价的模型,细化客户风险分类、改进核保流程。最近,行业正在进行的重疾发生率表修订工作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保险业对客户生活、健康数据的采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可通过变革风险控制流程,实现由被动风险承担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

 

四、环境与定力相济,行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推动转型升级

 

    行业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保险业要加快高质量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地推动转型升级。但转型本身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难以一蹴而就,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才能成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太保寿险之所以能够实现新业务价值增速连续8年保持上市同业领先,关键就在于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是树立并坚守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公司按照A+H股上市公司的规范和监管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为形成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奠定基础。公司决策层基于对行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准确研判,以及对寿险经营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战略转型之初就树立起推动并实现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经营价值观,通过持续宣导与目标牵引,在全司上下形成共识。公司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战略传导,将价值导向一以贯之,新业务价值增长率一直是总部和分公司一把手的首要KPI考核指标,即使在面临业务增长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价值增长指标也始终位于必须达成指标的第一位。

 

    二是坚定推动转型举措落地。公司深刻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及客户需求变化,在转型过程中抓住关键、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多措并举,实施“聚焦营销、聚焦期缴”的业务发展策略,在银保保费占比过半的情况下毅然选择调整银保渠道,逐步有序收缩网点和队伍,集中资源打造大个险,坚持“双轮驱动”,推动人力健康发展和产能持续提升,大力发展长期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实现业务结构优化,加快新技术应用,强化销售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以大个险驱动保费和价值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公司通过开展一系列转型项目将转型举措有效落地,实施“多个团队、项目运作、流程梳理、动作分解、闭环管理”。

 

    三是坚持对战略执行情况进行检视。在不断变动的市场环境下,战略执行很难一帆风顺,需要及时检视存在的问题,灵活调整策略和举措。在转型过程中,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抵御各种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公司建立起系统化的战略检视指标体系,形成了定期的战略执行情况追踪机制,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经营实际需要,对策略和举措进行动态调整。

 

    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十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十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十年,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十年。在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面前,保险业应以更强的发展韧性应对一切外部冲击和挑战,不断夯实行业根基,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