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高端访谈:迎接机遇挑战 提高社会韧性(2020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0-02-04

 

    【编者按】

 

    距离2008年那一场源于美国、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已逾10年。回望历史,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今天,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保险业未来前景如何?保险业又将如何在防控风险的同时把握行业发展的机遇?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Jerome Jean Haegeli)先生,分享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看法,探讨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概况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SRI)sigma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韧性(吸收冲击的能力)有所下降,低于10年前水平。在我们的样本中,80%的国家在2018年的韧性分值低于2007年,30%的国家韧性大幅下降1。

 

    这一韧性指数是由SRI与伦敦经济学院(LSE)共同推出的SRI-LSE宏观经济韧性指数(E-RI),该指数包含广泛的变量来衡量经济体吸收冲击的能力。这一新指标,即宏观经济韧性指数,可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经济体的经济韧性。一般而言,抗冲击能力越强,经济越有韧性。 这一指数选择占全球产出约75%的31个国家为样本国家,这些国家的宏观韧性分值表明,目前全球经济韧性指数低于10年前。

 

    我们认为,上述趋势背后的原因是许多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手段已经“用尽”。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但银行业仍面临艰难的经营环境。2007年至2018年间,金融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效率和社会流动性等其他指标的韧性分值也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财政裕度略有上升,而2013年发达经济体相对于2007年的财政裕度缩小,其部分原因是当时欧元区国债危机正处在高峰。

 

    总体上,发达经济体在经历了2007年低点之后,已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抗冲击的能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韧性分值普遍低于发达经济体。但令人欣慰的是,新兴市场的韧性分值在逐渐上升。放眼未来,随着更多新兴市场从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变为“质量”,它们的宏观经济韧性水平也将增强。

 

    根据最新的sigma报告,三个风险领域(自然灾害、身故和医疗支出)的保障缺口总额估计高达1.2万亿美元。您认为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这一缺口?

 

    根据sigma报告可以看出,2018年以上三大风险领域的保障缺口为1.2万亿美元,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我认为再保险和原保险行业在缩小保障缺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保障身故风险时,再保险和原保险业在主要收入人身故后为家庭提供财务保护并保护保单持有人免受灾难性财务后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如主权参数解决方案来增强社会应对自然灾害事件的能力,减轻政府在灾难发生后的财政负担。例如世界银行支持的参数型巨灾保险保障,涵盖菲律宾25个省,保障范围包括重大台风和地震事件,提升了该国对灾害的应变能力,也让来自私人资本市场的更多投入参与分担有关的灾难风险。

 

    此外,作为全球长期投资的主要参与者(管理80万亿美元资产中的30万亿美元),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也可以在气候风险(系统性风险)方面做得更好。例如,可以将重点更多地放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责任投资上。作为长期投资者,瑞士再保险公司(以下简称瑞再)支持广泛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以提高效率并有效地分担风险,同时减轻政府预算的压力。此外,更多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也将有利于各国政府实现“巴黎协定”。

 

    从亚太地区保险韧性指数来看,您如何看待中国保险市场的前景?

 

    根据我们的韧性研究,新兴亚太地区(APAC)的保险韧性指数(自然灾害、身故和医疗支出)得分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该地区2018年的总保障缺口最大,约占全球保障缺口的38%,主要缺口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的总保障缺口规模全球第一。

 

    根据我们的SRI保险韧性指数,亚洲新兴市场在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方面的得分非常低,只有不到4%的自然灾害损失得到保障。该地区的自然灾害韧性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最主要的缺口来自中国。这反映了过去20年来,经济的强劲增长超过了商业保险发展。在身故风险保护方面,亚洲新兴市场的身故保障缺口绝对值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扩大,在中国和印度尤为明显。尽管如此,亚洲新兴市场在医疗保健方面仍取得了重大进展。从2000年到2018年,该地区的医疗韧性指数已从52%提高到70%。这反映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实施全民健康保险改革的成就。

 

    缩小保险保障缺口并进一步增强社会韧性为再保险和原保险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为此,政府、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去克服需求和供给不平衡带来的壁垒。例如,中国中央政府正在积极鼓励各地使用其部分预算来购买保险。

 

    中国保险市场展望

 

    我们看到中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机遇,这归功于政府在进一步发展保险方面采取的强有力举措,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阶段。中国现在处于保险支出加速增长的阶段(根据保险S曲线分析,当中国人均GDP在5000美元至35000美元之间时,保险深度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加速增长。即,当消费者资产增长时,风险保障需求上升,带动保险支出加速增长)。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2018年总保费收入为5750亿美元。然而,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规模仍不到美国市场(14690亿美元)的40%,而且小于欧洲前三大市场(英国、德国、法国)之和(8360亿美元)。 我们预测,到2022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过欧洲前三大市场之和,到2030年代中期,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保险业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险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保险业在应对快速老龄化的全球人口对医疗支出需求及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方案不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还可以缩小养老金缺口,减轻政府和家庭的财务负担。如果管理得当,全球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可以转化为保险业的机遇,并增强社会的韧性。

 

    全球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本》,到2050年,全球1/6的人将超过65岁(16%),高于2019年的1/10(9%)。中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人,将近35%。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医疗支出需求的增加以及其他社会趋势将带来更高的成本。由于在应对诸如慢性病之类重大个人风险中可用资金不足,更多的人口将面对生活水平降低的情形。目前在中国,主要靠家庭和政府筹资解决养老资金问题,也因此正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保险业在提供私人解决方案、减轻家庭经济成本及发生意外有效补偿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也将减轻政府提供保险的负担,其中包括养老金和社会医疗保险。保险可以作为储蓄的可行替代方案或补充,降低消费者的负担,并为老年人提供保护,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相信,凭借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人身保险公司可以为资金不足的固定收益计划提供定制的养老金风险转移方案,以减少以投资固定收益计划为主的公司的投资收益波动。此外,保险公司可以定制年金产品,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管理第三支柱自愿退休储蓄计划所固有的长寿风险,从而缩小养老金缺口。在医疗健康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与政府和医疗健康提供者探索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开发相关解决方案,增强消费者风险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做出与医疗健康相关的明智决策。

 

    保险业是社会可以成功应对老龄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2018年,世界人寿保险平均深度为3.31%,中国尚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为3.03%,健康险保险深度也不高。目前来看,中国人身险公司积极探索了一些创新解决方案,除了专注于销售年金产品,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外,其他创新也引人注目,例如,针对老年人的癌症重疾的产品创新广受欢迎,中端私人医疗保险的兴起也成功地证明了私人医疗保险可以为目标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随着对私人解决方案需求的增长,保险业可以通过更全面了解老龄化人口的需求来增加保险保障。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保险业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远程信息处理、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基因测试、可穿戴设备等。您对在此背景下保险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何看法?

 

    我认为,数字化持续存在,与之相关的趋势和挑战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风险市场和保险业。随着保障需求不断变化,数字生态系统为行业提供了增强其相关性的机会。金融科技和保险科技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分销渠道中的信息搜索。在关键因素(例如消费者期望、技术采用、法规)的推动下,它们将重塑保险业从产品设计、承保、分销到理赔管理的整个价值链。

 

    传统上讲,技术转型可能会让资本提供者更青睐于其他类型的保险市场参与者(例如互联网公司、汽车制造商、公共事业公司),因为它们会从更深入的客户关系和更好地控制这些新风险中获利。高效的数字生态系统可以访问客户和平台数据,从而减少消费者的交易摩擦。

 

    意识到竞争格局之后,传统保险公司正在转型以迎接新的机会和挑战,改变其运营模式,以促进创新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据统计,在InsurTech初创企业中,2018年有60%的投资交易涉及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而2013年这个数字仅为6%。借助作为长期风险管理专家的经验,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可以采用高级分析技术,以成本更低的方式(例如建立预测性承保模型)为其有效业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网络、智慧城市和共享经济等新风险池的出现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机遇。

 

    瑞再数字化战略的重点是技术转型,您能否分享迄今为止的进展和未来的前景?

 

    技术转型的本质是由大数据驱动的。我们如何检索数据(例如移动、物联网),共享数据(人工智能)和发布数据(区块链),会从根本上改变保险业的运营模式。瑞再通过利用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广泛存在的宽带连接和对知识资源的实时访问,在垂直价值链中实施技术转型战略,最终将其转化为统一的数字生态系统。

 

    近年来,瑞再一直在进行测试以利用机器智能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认知计算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更好地支持承保决策,并在交叉销售、索赔预防和客户保留等许多领域进行应用。通过积极参与包括瑞再在内的几家大型欧洲保险和再险公司创建的区块链B3i计划,我们还采用了可能重新定义未来风险转移格局的区块链技术,期望从广泛地应用区块链、提高运营资本和效率以及简化外汇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中受益。

 

    展望未来,瑞再的科技战略建立在四个基石上。

 

    (1)我们的客户:技术上的投资使我们的客户更具竞争力,例如,自动核保系统Magnum、寿险指引手册Life Guide、在线巨灾风险评估模型CatNet、责任风险驱动因素研究等。

 

    (2)我们的自身:投资于改善我们自身能力的价值链,例如,投资于ATLAS、数字化索赔系统、文件情报等领域。

 

    (3)我们的风险:寻求通过科技平台进入风险池的途径,例如,寿险销售平台IptiQ、动态参数定价平台等。

 

    (4)我们的数据:挖掘我们专有数据的全部潜力,例如,综合信息Stargate平台。

 

    在全球资本流动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全球2/3的人口,您能否从投资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分享对保险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看法?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并继续为保险业带来巨大机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到2030年,“一带一路”倡议预计将会带来275亿美元的新增保费(2018年,全球工程保险保费总额为225亿美元)。从投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巨大的投资需求为保险公司将基础设施作为可交易的资产类别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65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3,占全球经济产出的1/3,旨在加强亚洲、中东、非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刺激贸易、投资和社会经济交流。中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扩大“一带一路”项目的范围,其中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根据我们的估算,到203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境外)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14.5万亿美元,而未来几年,中国将预计增加5.1万亿美元投资(约占总额的1/3),范围涉及交通、电力和电信等,这意味着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两边都有巨大的增长机会。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跨境基础设施项目面临多种风险,因此需要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参与。这些新风险本质上可能是政治或经济风险,也可能源于监管或运营方面。再保险和原保险产品可以涵盖人身伤害、责任风险、未履约责任、非法征用、合同废止和货币不可兑换/转移限制,从而促进商业保险多险种的业务增长。除了传统的保险安排外,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定制战略性解决方案帮助改善风险管理并提高投资组合效率。

 

    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基础设施投资是较有吸引力的资产类别,只要能够让它们变得标准化和可投资化,就可以产生能够匹配保险公司长期负债的现金流。目前来看,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有30万亿美元,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仅将其资产的2%分配给了基础设施。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等作为长期投资者需要开展更多工作,以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标准化和证券化,将其转变为可交易资产。这不仅将扩大大型项目的资金来源,还将减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预算的压力。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2018年已有11家公司发行了35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债券。

 

    大湾区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保险公司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机会?

 

    大湾区2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其他地区,并通过促进中国香港、澳门和内地部分地区的企业发展以及由中国中央政府发起的其他区域发展计划,引领中国和区域经济增长。要加强大湾区的韧性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保险公司在支持基础设施和绿色发展以及提高该地区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大湾区拥有15家《财富》 500强公司,占中国港口货物装卸总量的19%,占中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3%,占中国旅游总收入的23%。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部分和尝试人民币国际化的门户地区,大湾区有望在金融、科技、贸易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商机。预计到2030年,大湾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3%,将达到50000美元的人均GDP水平,与东京湾地区的当前水平相当,并真正成为创新的世界级城市集群和最大的世界级城市地区。

 

    尽管大湾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到2018年底有7100万人,但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还是世界上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主要受台风、风暴和洪水的影响。在1990年至2017年期间,仅台风就在大湾区造成了年均1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只有5%的损失得到了保险保障。这显示了巨大的保险保障缺口,保险业应努力提高地区保险深度并缩小保障缺口。这不仅要加强在大湾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抗风险能力,还要求保险公司在支持基础设施和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其2019—2020年预算中强调保险连接证券通的发展,创新和多样化的方法都可以用来改善风险管理。

 

    人寿与健康保险是另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领域。除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之外,中国中央政府还鼓励推广“创新型跨境医疗保险产品”,这也是大湾区2035年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根据我们的估计,仅广东省每年的健康保障缺口就超过500亿美元。随着该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跨境医疗和保险保障的需求会不断增长。我们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保险通”计划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跨境医疗保险的快速发展。

 

控制风险,展望未来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保险公司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您对中国保险公司有何建议?

 

    最近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宣布将通过一系列重大措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包括放宽保险业对外资持股的限制,总的来说,这是许多全球品牌(无论是大型品牌还是较小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里程碑事件,会进一步促进良性竞争和行业发展。

 

    对于外国保险公司来说,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将为我们带来很多机会,特别是目前中国在全球宏观经济和保险市场上处于引领地位。保险公司的机会不仅来自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战略规划及区域发展蓝图等,也来自收入和风险意识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的消费者。

 

    当然,外资保险公司还面临市场竞争激烈、难以制定有效的本土化战略等挑战。具体来看, 首先,无论是寿险市场还是财产险市场,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外资保险公司仍未获取显著的市场份额。其次,中国保险市场虽然经历近40年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挑战之一来自如何把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战略成功复制到中国来。再次,中国市场在40年时间中走过了发达国家保险业更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在战略和策略制定方面,有些外资公司较难适应中国的发展节奏。最后,人才的培养和留存也是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一。

 

    对中国保险公司而言,可以本着进一步开放所带来的竞争精神原则,不仅通过弥补中国市场巨大的保障缺口为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升级,还可以与全球同行合作,为拓展国际业务做准备。在这种环境下,多维竞争力的提高应被视为有利条件。

 

    因此,全球保险和再保险行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价值,国内外保险公司应该携手应对中国和国际保险市场未来面临的增长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大放异彩。以下是具体建议:

 

    ●更多地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充分发挥保险和再保险的潜力。积极参与PPP计划不仅可以利用和发挥公共与私营部门的相对优势,而且可以将保险解决方案更好地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中。

 

    ●产品创新。例如,建立保险生态系统,以扩大对“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长三角和其他区域发展等项目的覆盖范围。瑞再准备与国内外一流保险公司等业界同仁一起,为建立技术转型和产品创新的最佳实践提供支持。

 

    ● 建立综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公司治理中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在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级别上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缓解,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公司面临的所有风险,为公司设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您对瑞再在中国的发展有何看法?

 

    亚洲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将驱动全球保险市场的增长。我们预测,未来10年中,中国将占全球新增保费总额的60%。尤其是在商业医疗保险领域,增长潜力巨大,更可作为其他新兴市场增强韧性的典范。我们预测,到2030年代中期,中国保险市场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保险市场。

 

    瑞再是一家风险知识公司。自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以来,公司成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再保险公司之一。瑞再履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一直致力于与中国客户保持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利用自身的资本实力、专长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和社会承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我们通过共同研究市场和技术,洞察风险,并共同设计解决方案,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帮助他们获得增长。通过这样的方式,瑞再与客户共同成长,更加深入地根植到各个行业中去,缩小保障缺口,提升风险抵抗能力。

 

    瑞再一直重视中国市场的研发工作,2008年起在北京设立经济研究及咨询专职研究岗位,与中国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研究,参与行业协会、学会及监管机构的各项重要课题研究,发布并推广sigma及专业技术期刊的中文报告,为市场和客户举办国际经验研讨会等,通过多种形式分享我们在(再)保险方面的风险知识和见解,为合作伙伴制订相关风险解决方案。 2019年,SRI正式宣布成立中国中心,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大学和智库的合作,建立研究平台,促进研发团队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致力于增强中国的经济韧性、缩小保险保障缺口,与中国保险市场携手发展、共同成长。

 

    1.Sigma 5/2019 Indexing Resilience https://www.swissre.com/institute/research/sigma-research/sigma-2019-05.html

 

    2.大湾区(GBA)计划将珠三角地区之间的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的9个城市(“9+2”)连接成一个综合经济枢纽,占2018年中国名义GDP的13.5%。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