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封面文章:民法典:保险发展的新契机(2020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0-10-14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 王和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将正式实施,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典,对社会,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和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民法典对保险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将发挥什么作用,保险业又应当如何理解并适应民法典带来的变化,继而解决现存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更为重要的是保险业应当如何认识和把握民法典带来的契机,不仅为民法典的实施提供配套保障,更是为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空间,这一切,均是摆在我国保险行业面前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而作为前提,行业需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和把握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实质内涵和基本框架。

 

    我国保险业的深化改革正全面展开,行业面临深度转型与升级的历史任务,民法典的实施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契机、推手和动力。第一,民法典将对我国的民商事活动,包括保险活动,产生重大和深刻影响。第二,尽管民法典解决的是一般民事法律关系,但民法典将对所有民商事的法律基础产生深刻且系统的影响。第三,作为一般法律规定,民法典是保险法的重要基础,保险活动不仅要遵守保险法的规定,也要满足民法典的要求,尤其是在保险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援引和适用民法典的原则性规定。第四,民法典涉及整个社会大量的民事权利义务的调整和保护,保险能够有效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能力,为民法典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因此,民法典将对我国保险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保险也将为民法典的全面实施保驾护航。

 

    一、学习民法典,深刻领会立法精神与原则

 

    第一,要认识民法典的地位和作用。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既有总结与传承,更有创新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因此,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第二,要认识民法典的根本诉求、立法原则和制定特点。从表面看,我国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但从本质看,是全面贯彻和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民中心论”的先进立法理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切实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更是将对“人”的保护,贯穿民法典的始终。

 

    第三,要认识民法典不是一部新法。它是建立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和民法总则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而成的,可谓是“九法归一”和“顺理成章”。从内容看,全新条文的量不大,部分条文是在原有相关条文基础上做实质性的修改,大多数条文是对原有法律条文的直接承继,因此,传承和稳定是民法典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民法典需要“承前启后”,更需要“温故知新”。

 

    第四,要认识民法典是一部新法。这种“新”不仅仅是形式的新,即以“法典”的形式,系统整合,统一规范;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新,不仅是新的结构,更有全新的理念。同时,“民商合一”是民法典“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特征与进步,学习和执行均需要在理解内在逻辑与诉求的基础上,解决好民法典(一般法)与商事专门法(特别法)的逻辑关系与衔接问题,保险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因此,要认识、理解并处理好保险经营、保险法与民法典的关系。

 

    二、结合民法典,全面规范和提升经营水平

 

    保险属于既典型又特殊的民事经济活动,保险合同既是一种经济合同,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同。因此,民法典与保险具有基础和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保险业的法治水平相对较低,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合同纠纷多发,导致行业存在经营不规范、社会形象不佳、法律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保险行业应学习贯彻民法典,利用这个机会,加大行业普法力度,通过系统学习,深刻理解民法典的公平正义原则,全面提升行业懂法和守法水平。

 

    第一,要从根本上全面领会我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与原则,特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指导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根本。民法典确立的是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和守法的原则,特别是诚信原则,是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是订立保险合同的前提和基础,不仅是针对投保人,更是对保险人的要求。目前,在保险经营活动,特别是在营销、承保和理赔过程中,仍存在与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相悖的做法,需要在深刻领会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全面整改、完善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将民法典的立法精神融会贯通,成为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第二,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民法典要求从事民事活动,不仅不能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过去的一个时期,保险经营,特别是在创新过程中,行业仍存在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只要形式上不违法,只要符合“概率”,就可以做,至少可以“打擦边球”,如当年的“贴条险”“世界杯遗憾险”和“脱光险”等,却忘了“公序良俗”的要求。同时,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企业自身利益,出现大量“过度营销”导致的消费误导问题。保险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行业要理解并树立一个满足“公序良俗”的行为标准。

 

    第三,保险经营的本质和载体是合同。因此,行业应高度关注和深刻领会民法典的“合同编”。民法典在坚持维护契约、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完善合同制度,势必对保险产生重大影响。保险业要从两个层面学习和思考:一是民法典将对保险合同与经营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是作为保险经营的对象,各类合同的变化,将对保险经营和服务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要特别关注合同成立与变更、典型合同、格式条款制度、电子合同、预约合同、代位权及准合同等相关规定,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视角观察、学习和理解,同时,要把保险合同和经营管理“放进去”进行思考和领会。

 

    第四,民法典的一个重要诉求和进步是全面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这将对保险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从营销的视角看,民法典明确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同时,未经权利人明确同意,任何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这些新规将对保险营销,特别是电网销、微商和直播营销等新的营销形态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监管部门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保险治理活动,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监管。因此,保险业要理解“保护客户就是保护自己”,将保护个人信息转化为行业的自觉行动。

 

    第五,在保险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风险评估,还是个性化服务,均涉及大量的客户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在民法典全面强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背景下,保险行业面临如何“依法用数”的挑战,既要解决认识问题,也要解决能力问题。民法典强调未经权利人明确同意,任何人不得收集、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要构建自然人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基本权利义务框架,合理平衡保护个人信息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民法典在“人格权编”对相关的权益进行了系统的保护,明确“健康信息”为个人信息范畴。保险的射幸合同特征决定了需要在更大程度上获取客户信息,但前提是尊重和保护客户隐私及利益。离开了这一点,保险经营,乃至保险存在的基础就会受到质疑,因此,行业要理解并觉悟“只有管好数据才能得到数据”。同时,也将对保险公司的信息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六,作为保险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险中介,包括保险代理人与保险经纪人也面临着转型与升级,其核心是依法合规和公平正义。民法典在“总则”第七章中对“代理”做了原则性的规范,同时,在“典型合同”中对“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和“中介合同”做了专门化的规范。保险业要结合近年来监管部门颁布的保险中介,特别是保险代理人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保险中介行为,促进保险市场关系的和谐和持续健康发展。

 

    三、运用民法典,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民事领域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民法典的出台、实施与普及,将全面增强全社会的民事法治观念,一方面是强化民事主体的维权意识,倒逼相关责任方的依法合规;另一方面是强化民事主体的责任风险意识,特别是通过保险进行转移风险时。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国民事法治水平的提升。

 

    第一,民法典的一个核心诉求是对“人”的保护,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强化了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具体而言,要切实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同时,进一步规定了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的具体内容。“人”是人身保险的对象,因此,民法典对“人”的保护为人身保险的经营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同时,也为人身保险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此外,民法典从更好地保护人的基本权益出发,确立了“居住权”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将对我国的住房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家”是民事活动的一个重要形态。家庭关系是重要基础,也是民法典调整的重要领域。民法典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家庭互助,这是保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环境。从传统保险经营模式看,无论是保险利益的确定,还是赔付对象的甄别,均涉及婚姻、继承、收养等家庭关系,民法典进一步明确和清晰了相关规定。从创新经营模式看,“家庭保单”将成为未来一种重要的经营模式,其核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而“家庭成员”的认定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重要基础。

 

    第三,在财产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可保利益原则是重要基础,其核心是“确权”,依据是“物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民法典针对“物权”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规范,尤其是针对存在的法律“空白”进行了补缺和完善,进一步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法律秩序。民法典明确了用益物权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居住权等,特别是解决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法律障碍。从城市看,住宅相关权益的明确和清晰,为家庭财产保险、住宅质量保险和住房抵押养老保险等,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农村看,土地承包经营和宅基地的相关规定,为农业保险,特别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业保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土地流转履约保险营造了良好环境。宅基地的相关规定,为农村以房养老保险提供了制度支持。此外,民法典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物权范畴,为网络经济领域的保险理顺了关系。

 

    第四,信用和保证保险,既是未来保险发展的重要领域,又是当前保险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民法典为信用和保证保险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通过“典型合同”的第十三章,对“保证合同”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保证责任的外延与内涵。二是关于保证合同的保证方式“默认”问题,即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担保物权制度,扩大担保合同的范围,纳入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四是完善了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登记制度,明确实现担保物权的统一受偿规则。五是明确和规范了保理合同的相关规定,为信用保险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扩大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五,民法典“侵权责任”部分,是在《侵权责任法》基础上的一次全面和系统的完善与提升,与保险经营,特别是责任保险关系密切,不仅涉及产品开发与定价,也涉及理赔与服务。一是将侵权责任性质明确为“侵权之债”,清晰损害赔偿对象,为责任保险奠定了制度基础。二是要关注民法典关于“归责原则”的规定,这是基础,同时,要关注“自助责任”的相关规定。三是民法典确立的“自甘风险”规则,将对体育保险和校园方责任保险等产生重大影响。四是进一步完善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重申“故意”和“重大过失”归责原则。五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侵权违法成本,明确了“惩罚性赔偿”,将对知识产权保险产生重大影响。六是完善网络侵权责任制度。核心是平衡好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利益,为网络安全保险,特别是“第三方风险”保险的发展营造外部环境。

 

    第六,民事法律责任,特别是侵权责任是责任保险经营的基础,同时,个体的法律责任风险意识是责任保险发展的环境条件。民法典在既有法律的基础上,全面规范、完善和提升了产品生产销售、机动车交通事故、医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高度危险、饲养动物、建筑物和物件等领域的侵权责任规则。一是完善生产者、销售者召回缺陷产品的责任;二是明确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顺序;三是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四是增加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五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完善高度危险责任;六是完善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这势必全面强化相关领域主体的风险和责任意识,催生责任保险的市场需求。保险业需要在认真学习和研究民法典的基础上,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