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监管之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绘制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底色(2022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22-07-05

 

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丛林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为福建擘画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宏伟蓝图,强调“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为新阶段福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在银保监会的领导下,福建银保监局秉承新发展理念,引导辖区银行业保险业循序渐进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为福建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提供了积极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双碳”目标下福建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优势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关心关怀福建发展,对福建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有着深厚感情,这是福建发展绿色金融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加之福建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区位发展优势明显,实现“双碳”目标优势突出,为福建绿色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前进方向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开启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福建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也为福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福建绿色金融起步早发展快

 

    福建是全国较早开展绿色金融的省份之一,早在2008年,原福建银监局就联合环保部门搭建了环保信息共享平台,为银行加强授信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参考;2010年,原福建银监局率先建立《绿色信贷和环境风险信息报告制度》,开展绿色信贷和环境风险统计监测;2011年,原福建保监局、原厦门保监局联合福建省环保厅印发《关于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2013年,原银监会专门就“绿色信贷”专题在福州召开“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提出以来,福建银保监局深入贯彻银保监会决策部署,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入、深化专营机制建设、强化绿色产品创新,取得了可喜进展。截至2021年末,辖区绿色融资余额3679.61亿元,较年初增长49.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7.26个百分点,绿色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较年初提高1.76个百分点。

 

    (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来更大机遇

 

    福建是全国碳排放总量、强度双低省份,具备清洁能源、碳汇资源、低碳产业、地理区位多重优势,绿色信贷对接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福建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3年居于全国首位,活立木蓄积量超过7.9亿立方米,总储碳量超过4.2亿吨,“绿碳”资源丰富。此外,福建拥有13.6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拥有富集的海岸带蓝碳、渔业蓝碳和微生物蓝碳,“蓝碳”资源潜力巨大。目前福建生态碳汇总量超过8000万吨,在碳市场交易日渐成熟的条件下,碳汇资产质押贷款等业务将为银行保险机构打开另一片发展蓝海。

 

    (四)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叠加释放更多红利

 

    福建衔接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面向祖国宝岛台湾,背靠中西部广阔腹地,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福州都市圈、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政策红利,在绿色“一带一路”、绿色经济、转型金融等领域区位优势明显,福建有条件发挥先发优势,以“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将各项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二、“双碳”目标下福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完善顶层设计,科学施策布局,把握绿色金融“新方向”

 

    围绕“30·60”目标,从内部监管引领、外部联动协调、行业自律约束等方面,搭建工作框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一是加强监管引领。成立福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领导小组,率先出台《福建银行业保险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十四五”期间“四个不低”“一个100%”“一个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1和重点任务。将绿色信贷纳入辖区银行业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监测评价”范畴,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强化部门联动。联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依托福建省“金服云”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绿色金融共享平台,探索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线上对接、动态管理,目前绿色金融专区已发布绿色金融产品70个,授信企业4400余家,累计对接融资近156亿元。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发起“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指导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将绿色要素、碳足迹、碳定价、碳表现全面纳入信贷、保险全流程,开展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和绿色节能行动,积极参与各类绿色公益事业。倡导金融机构在举办大型活动和会议时,通过植树造林、购买林业碳汇等方式,抵消碳排放量。四是探索研究绿色保险统计监测机制。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以辖区绿色保险前期实践为基础,探索推出全国首个绿色保险统计监测机制,目前已在三明、南平、漳州先行开展绿色保险统计监测试点。

 

    (二)健全服务体系,加强考核激励,提升内生发展“新动能”

 

    通过召开绿色金融推进会,加强日常督导等方式,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练好“内功”,建立绿色金融“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一是架构“全”。辖区各银行保险机构基本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指定牵头部门,明确工作职责。辖区法人和各级分支机构共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39个、绿色金融服务中心120个、绿色支行25个、绿色金融专业团队86个,有效提升绿色金融组织能力。二是激励“足”。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优先安排专项信贷规模、提供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设置专项财务资源、扩大分支机构业务权限、合理分配经济资本等方式,引导各级经营机构更好拓展绿色金融业务。如兴业银行对福建省内分行2021年内审批的绿色信贷项目,给予贷款落地首年100BP的FTP补贴。三是对接“准”。深化银政对接,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与福建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住建厅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新开工重点绿色项目应投尽投。如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与福建省发改委建立“高质量发展”专项合作,2021年对接绿色项目53个,发放贷款117亿元。

 

    (三)助力产业转型,加强污染防治,打造绿色升级“新引擎”

 

    聚焦重点领域“碳足迹”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截至2021年末,辖区绿色融资支持项目共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01万吨,节约标准煤896万吨。一是助力“固碳”林业健康发展。践行习近平“两山”生态理念,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为导向,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与各级政府合计达成约200亿元国家储备林意向融资计划,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573万亩。推动商业银行创新福林贷、惠林卡、林权抵押按揭贷款等林业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末,辖区林业贷款余额204.75亿元,比年初增长14.5%。推广森林综合保险,协调地方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给予保费补贴。2021年以来,政策性森林综合险及林权抵押综合险共为11208.75万亩森林提供保险保障1217.57亿元。二是助力重点行业“低碳”转型。推动银行业机构通过对接政府技改基金、绿色项目等方式,支持福建优化能源结构,支持传统制造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量,支持绿色与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截至2021年末,辖区清洁能源融资余额662.02亿元,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产业融资余额113.85亿元,生态农林牧渔业融资余额166.3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48.16%、135.31%、25.71%,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三是助力“高碳”企业加速出清。督促银行业机构落实环保不过关“一票否决制”,2021年累计从高耗能、高污染和高风险企业退出贷款368.63亿元。推动宁德古田翠屏湖区域生态环境保险落地,在全省建立首个“司法+行政+保险”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广“环境污染责任险+第三方环保体检”模式,组织投保企业按年进行环保体检,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推动整改,截至2021年末,累计为全省1032家企业提供40.73亿元环境污染风险保障。

 

    (四)坚持先行先试,引领创新驱动,培育改革示范“新样板”

 

    以三明市、南平市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实践,以点带面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一是创新服务载体。指导三明金改区出台《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六有六办”建设标准,组织银行保险机构探索设立绿色消费、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保障、绿盈乡村、绿色交通、绿色创业就业、绿色特色农业产业等八类绿色金融服务中心120家,设置专门服务窗口189个。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指导南平金改区建立“政银保担”风险分担机制,设立规模2亿元的风险资金池,发放风险补偿贷款72笔、4.02亿元,利率下浮100—165个基点;部分银行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试行贷款“绿色打分卡”机制,发放相关贷款1820笔、5.89亿元。指导三明金改区打造“绿色金融+绿盈乡村”服务模式,针对初、中、高级版“绿盈乡村”推出三类专属产品,支持“绿盈乡村”1202个,贷款余额20.75亿元。该服务模式入选 《中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1)名单》。三是创新服务产品。落地全国首笔林票质押贷款、花卉类“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约定回购融资项目、全国首单“碳汇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产品,落地 “电力绿色贷”等创新业务。

 

    三、“双碳”目标下福建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省级层面看,绿色要素交易机制都还不够充分有效。一方面,福建主要依托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实现各类要素资源交易流转,但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成交量、成交额均较小,复制推广难度大。另一方面,绿色要素产权交易平台还有待开发,近年来,辖区银行业机构开展了以拓展抵押物范围为载体的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将符合条件的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收益权等绿色资源权益纳入抵押物范围,但目前缺少针对绿色资源权益的可量化价值评估标准,绿色资源的确权、登记、评估、流转、交易平台存在缺失,资源难以有效盘活,银行业机构处置相关风险资产面临现实障碍。

 

    (二)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夯实

 

    目前,福建自然资源要素激励、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保障措施尚未有效形成合力,各地对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认识不统一,绿色金融人才、机构不足,绿色项目、企业识别要求较高,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动力有待提升。同时,福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绿色金融交流不多,与多边开发性机构通过联合融资等方式合作的绿色项目偏少,对外合作潜力尚待挖掘。

 

    (三)绿色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行业投向看,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和绿色服务产业占比过低。从供给端看,大中型银行占比超过90%,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从期限上看,1年期绿色信贷占比达52.68%,中长期贷款占比还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从地区分布上看,绿色信贷主要投向福州和泉州地区,两者占比超过50%,信贷资源匹配度尚待提升。此外,绿色投融资的品种不多、规模不大,绿色上市企业偏少,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足。

 

    (四)转型风险的识别、预判和应对面临较大挑战

 

    碳中和转型将结构性地改变银行业机构的信贷资产定价和市场风险、融资结构、产出结构及劳动生产率。高碳资产的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风险会引起短期或长期的金融冲击。如何在有限的窗口期内及时优化信贷资产结构,逐步调整压缩“两高一剩”贷款,帮助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将持续考验银行业机构参与环境与社会风险治理能力。

 

    四、“双碳”目标下福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提高绿色金融改革整体效能

 

    绿色金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进一步强化要素协同、区域协同、部门协同,以提升绿色金融改革整体效能。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确权、登记、评估、流转、交易一体化的绿色资源综合平台,进一步激发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在财税、贴息等方面加强奖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银行业机构信贷资源投入的“绿色导向性”。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福建山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劳动力优势,以及沿海地区创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优势,推动山区和沿海地区在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方面形成更加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二)完善绿色金融治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监管有效性

 

    近年来,福建银保监局坚持规划先行,积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治理体系,有力支持福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时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一是要在机制上更加求“活”,探索建立绿色金融联席会议机制。加大与司法、工信、环保、住建、气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协同相关部门搭建绿色项目库,推动金融科技与政务平台融合,推动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政银担”“政银保”和第三方机构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模式,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规模。二是要在体系上更加求“全”,积极完善绿色保险发展体系。在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责任险、森林综合保险的基础上,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助力绿色保险平台化数字化发展,深度发展碳保险、巨灾保险、生态保险等绿色保险,切实提高绿色保险市场化程度。聚焦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基础设施财产保险。三要在考核上更加求 “准”,有效发挥监管引领作用。优化银行业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监测评价”,进一步提高绿色信贷评价权重,调整优化相关指标。开展绿色银行试评价,引导银行业机构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布局福建绿色产业,为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再添保险新动能。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绿色工业领域金融资源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将绿色低碳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工业绿色发展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双碳”目标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下一步,要继续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找准切入点,补短板、锻长板、防风险、筑优势,加快支持工业绿色化转型的步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各项工作。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节能降耗资源化利用、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提升、绿色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绿色制造服务体系等领域的资金支持与服务保障。对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兼并收购,要保持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避免冒进式抽贷、断贷。

 

    (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立足福建 “绿碳”“蓝碳”资源丰富的优势,助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持续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支持森林、碳汇林、碳汇渔业等资源培育产业,推广“林票质押贷款”和“林业碳票质押贷款”等先进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森林和海洋碳汇功能。积极拓展林业、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要素融资服务,有针对性地发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服务,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抵(质)押融资等新型业务。积极跟进林权、农村两权制度改革,配套开展林权抵押按揭贷款、两权抵(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业务。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在产品备案方面给予更多的监管指导和支持。力争推动培育一批具有山海特色,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果。

 

    (五)加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稳妥遏制限控领域金融扩张,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深度参与环境和社会风险治理,探索将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因素纳入信贷管理流程,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督促各银行保险机构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绿色投融资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各级监管部门要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建立绿色信贷风险监测机制,密切监测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的杠杆率和风险敞口等关键指标变化。在此基础上,做好转型风险的识别、预判和防范,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造成高碳资产的不良贷款发生。支持保险公司在总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拓展绿色保险承保覆盖面,主动融入区域绿色产业布局,为地方实现 “双碳”目标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险服务。

 

    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下一步,福建银保监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念好生态资源“山海经”,画好绿色金融“山水画”,全力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

 

    1.四个不低于:绿色融资余额整体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融资总体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绿色融资客户总数(项目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绿色融资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每年提升幅度不低于1个百分点。

 

    一个100%:新开工重点绿色项目融资对接率达100%。

 

    一个大幅提升:绿色保险保障金额较上一年度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