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监管之声:数字化助推区域金融生态优化(2022年第5期)

数字化助推区域金融生态优化

——基于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的实践探索

(202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2-9-30

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明肖

 

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激发数据生产要素新动能,以实现优化金融生态,赋能金融行业,助力经济运行,是摆在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新课题,考验着践行监管为民初心使命的决心和能力。北京银保监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通过消除数据鸿沟优化区域金融生态,以搭建区域数字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牵头打造国内首个银行保险系统与政务系统全面对接的省域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联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等区域金融生态参与者,运行三年多来在防风险、促实体、强治理方面成效显著,为数字化优化区域金融生态提供了借鉴样本。

一、数字化优化区域金融生态载体:搭建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金融生态反映了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基础、法治条件、社会信用、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从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角度出发,综合可行性和有效性,从健全信用体系和改善政务服务入手,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在较短期内实现对区域金融生态的优化。具体结合北京地区的实践经验,搭建数字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应遵循以下理念和原则:

一是政府推动。作为能够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的公共服务平台,具备公共品特征和正外部性,存在市场失灵、供给不足情况,必须依靠政府这“看得见的手”的力量,并且在整合各政府部门、各金融主体资源时,需要打破部门本位主义,需要来自高层行政力量统筹协调、高位推动,方能形成合力,提升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就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示和推动下,北京银保监局具体牵头得以顺利推进。

二是共建共赢。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了最大化发挥平台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需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丰富平台功能,努力实现参与者均可受益,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的建设路径是从最开始由政府部门向金融系统的单向输出数据共享服务,逐步发展为政务和金融数据的双向应用,从而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使用中,不断完善良好区域金融生态赖以运行的基础设施。

三是权威保障。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宗旨是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性,促进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为实现这一宗旨,除了集成海量数据资源以外,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不同于金融机构过去从市场渠道采购的信息,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政务数据直接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数据也在监管监督下进行过数据治理,并且通过专线连接模式确保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这种权威性保障可以有效减少信息爆炸时代的噪音干扰。

四是公平竞争。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应当定位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面向区域内金融机构公平开放,提供普惠服务,避免因差别待遇破坏了金融生态中原有的竞争秩序。但同时,优胜劣汰机制也在发挥作用,主动把握机遇、积极优化业务流程、升级信息科技系统以加强对平台资源开发利用的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多的大数据赋能并赢取新的竞争优势,反之则可能在数字化浪潮中逐渐落伍甚至被淘汰,从而实现金融生态的秩序重构和优化。

五是柔性开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应是动态发展的,根据金融生态参与主体的需要进行不断迭代创新,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北京银保监局建立了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及时响应相关诉求,持续进行研发创新,扩主体、增功能、拓场景,将北京金融专网升级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为区域金融生态优化提供更多助力。

二、数字化优化区域金融生态路径:重塑三重关系

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市场主体是区域金融生态主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依托数字化颠覆性力量,可以培育新的理念,重塑利益关系,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促进金融生态良性循环并在更高的层次达到稳态,从而更有利于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

重塑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由隔阂走向融合。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障碍、技术条件制约等原因,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交流梗阻,互动机制不畅,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政策目标的单向配合较多,而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有效赋能相对不足,特别是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具有垄断性的行政资源、数据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输出。这种情况下,既不利于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又不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具体工作任务的推进。建设区域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通过集成政务数据、融合政务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大幅降低金融机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放管服”改革,对金融机构“毛细血管”式的触角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延伸为“数字政府”的服务窗口,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泛在可及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将拉近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距离,促使双方在互动互信间加强合作,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重塑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以往金融机构之间多相互视为竞争对手,信息隐藏,以邻为壑,陷入“合成谬误”和“囚徒困境”的情况比较普遍。譬如,受短期利益的驱动,银行有天然的“垒大户”倾向,对大型集团客户趋之若鹜,但由于过去只能依靠征信系统等有限渠道获取客户信用信息,难以全面掌握集团表内外融资情况,对集团风险判断如盲人摸象,经常埋下过度授信的风险隐患。而一旦企业出险,又因利益诉求差异竞相“抽贷”或采取其他自保性措施,导致风险加速暴露。又如,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考核压力下,竞相下沉市场争夺小微客户,往往对客户提供的他行交易流水、资金用途去向等缺乏有效甄别和监控手段,骗取、挪用信贷资金等违规行为防不胜防。依托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机构之间数据共享,可以填补单体机构信息盲区,建立行业风控同盟,将传统竞争对手转为新型合作伙伴,实现行业共赢发展和金融生态净化。

重塑金融机构与市场主体关系,由混沌走向清明。金融机构与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是制约金融服务质效的主要症结,易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最终演变为信用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源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存续时间短、社会关联少等原因,信用数据零散且匮乏,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画像,从而难以满足风控需求。另一方面,存在市场主体人为制造干扰、混淆金融机构视听现象。譬如,现实中企业集团有规避监管的内生动机,通过设立众多关联企业,跨市场多头融资,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实时穿透识别隐性关联,无法画像集团全貌。在缺乏充分信息辅助参考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要么不敢贷、不愿贷,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痼疾难医;要么高度依赖抵押物,“当铺”思想浓厚,而房地产凭借价值高、易处置优势牢牢占据抵押物榜首,导致金融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深度捆绑,最终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化解难度。依托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海量高价值政务数据、金融数据,帮助金融机构多维度地了解市场主体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去伪存真、驱浊扬清,将有限金融资源流向真正有需求、有前景的市场主体,大幅提高金融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数字化优化区域金融生态成效: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案例

在银保监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北京银保监局牵头搭建的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一端对接规划自然资源委、民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局、公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多个政府部门;另一端接入总分行级银行保险机构40余家,覆盖金融服务网点4100余个,打通了市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间的数据“大动脉”。随着“政务数据+金融数据”不断融合,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推动北京地区金融生态优化的同时,促进营商环境改善、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充分发挥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

(一)促实体,服务市场主体去“痛点”

一是金融服务普惠性显著增强。金融综合服务网通过整合政府、银行、保险等数据资源,向金融系统输出数据共享服务,助力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特色金融产品,在提高小微信贷可获得性的同时,降低小微融资成本。自上线以来,金融综合服务网累计服务个人金融消费者714万人次,服务小微企业394万次,助力金融消费者获得信贷资金1.3万亿元,据不完全测算,每年可为首都经济社会节约各项资金成本数十亿元。北京市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从2019年末的5.67%下降至2021年末的4.58%,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市“获得信贷”指标排名从2018年第22名跃升至2020年的第1名。

二是金融服务便利性极大提升。北京银保监局基于广泛深入调研结果,将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不动产抵押登记“预约难”“流程繁”“材料多”痛点作为金融综合服务网率先着力点,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推进北京地区不动产登记改革,指导银行建设内部不动产登记专网系统,通过对接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在银行端实现一站式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抵押登记、状态查询等操作。借款人只需到银行网点一次,不必再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排大队”,即可完成不动产抵押贷款申请、审批等全部流程,不仅贷款申请材料大幅精简,贷款审批时间由数十天大幅压缩至1到2个工作日,还有效缓解借款人因过桥、倒贷、垫资而承受过高成本等问题。

三是金融服务连续性有效保障。金融综合服务网作为数字化平台,将政务服务由线下搬至线上,能够随时、随地响应金融机构需求,从而支持金融机构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突破时空限制,更好地保障金融服务连续性。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极大限制情况下,这种线上化、非接触优势得到极大彰显。如,仅金融综合服务网提供的不动产相关功能就减少了疫情期间数百万人次的出行,真正实现了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两不误。

(二)防风险,服务金融机构解“难点”

一是防控信用风险。依托金融综合服务网,开展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共享服务,助力金融机构绘制客户风险图谱,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前瞻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目前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综合服务网累计查询不动产、民政、公积金、社保、医保、工商等政务数据725.4万次,发现押品查封、多次抵押及企业经营异常等风险1.5万次,有效实现金融风险的提前预警和精准处置。同时,融合政务和金融数据建成的金融共享库,已包含250多张数据表、2600多个字段、9亿多条数据,累计提供服务371.2万次,提供的他行流水验真、信贷疑似违规流入楼市预警等数据共享服务有效帮助金融机构加强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管理。

二是降低操作风险。指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对接金融综合服务网各项功能,推动平台功能嵌入机构内部信贷及风控全流程,实现自动化作业,不仅可以提升业务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失误。譬如,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实现了公积金贷款记录在线查询,改变了金融机构和公积金管理中心过去人工邮件来往查询的各种弊端,通过系统接口对接,实现数据秒级交互,有效节约人力成本,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并且采用专线封闭传输,避免了纸质材料及人工处理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线。

(三)强治理,服务政府部门显“亮点”

依托金融综合服务网可信环境,政府部门将部分政务事务前置至金融机构办理,譬如金融综合服务网累计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押登记60万次,不动产信息查询678万次,极大减轻了政务窗口压力。此外,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实现了金融数据向政府部门的输出,为首都城市治理提供坚强大数据支撑,助力首都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救助等领域实现精准施策。如,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为人社局农民工工资专户异常监测提供常态化数据支持,累计反馈问题线索3000余条;为民政局开展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近30万户次;对保障307万市民的北京普惠健康保进行销售、服务、理赔全流程实时监测,有效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

四、下一步数字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发力方向

一是助力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对全面数字化发展具有引领驱动作用,是建设网络中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运行环境。数字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既是落实数字政府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反过来也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平台支撑。未来要围绕提升政府履职效能,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深化政务数据、金融数据以及社会数据的交互共享和融合利用,拓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支持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助力。

二是助力经济社会转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当前数字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着力于小微融资难等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急点、痛点。下一步,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社会转型的长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利用数字技术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如围绕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低碳环保等领域,推动相关部门、行业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是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初,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的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等目标。数字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要进一步聚合金融生态中各方力量,在保证信息安全前提下不断打破数据壁垒,深化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赋能助力金融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占据科技创新高地,真正实现技术驱动、数据驱动,不断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在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