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财产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赵阿兴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五一”假期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会议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

 

    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党中央明确要求,“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对于财产保险业履职担当的迫切需要。

 

    今年初,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指出: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为彰显保险的风险管理特征,满足社会公众对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需求和期盼,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高危行业的风险减量需要,协助投保企业开展风险减量工作,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拓宽风险减量服务领域、夯实风险减量服务基础、依法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加强风险减量服务组织保障。

 

    保险作为能够有效转移现代社会绝大多数风险的金融工具,被称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在重大灾害事故的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保险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险公司持续回归主业、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全国保费收入4.7万亿元,是2018年的2.71倍,为近五年来最高值。2022年每1元保费对应的保障金额为2,924元,较 2018年提高了54%。

 

    保险业积极参与国家灾害治理和社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以财产保险中的企财险为例,2022年企财险保费收入555.2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1%,赔付成本比率(COR,Combined Ratio)为97.7%,是近十年来综合成本率倒数第二低的年度,也是近十年里第三次实现盈利。近年来,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大幅提升,从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损失占比的不足1%,上升至2021年河南暴雨损失占比的10%。但是相比世界上发达国家约30%的保险赔付灾害损失占比仍有很大差距。

 

    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灾难威胁着人门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报道 2022年我国受灾人口达到1.12亿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

 

    今年入汛以来,从总体看,隆雨量略偏多,全国面平均降水量7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 5%,其中西北东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北部及湖北东北部等地偏多五成至两倍。部分中小河流超警,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6省份5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较近3年同期偏多七成。

 

    就大江大河而言,前四个月水位总体偏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江流域4月份降水量较30年历史同期整月均值总体正常,其中长江上游偏少 27%,长江中下游偏多 4%,从流域分布上看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

 

    今年以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均继续保持下降。据调度快报,截至5月9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33.7%、26.1%;较大事故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5%、3.4%。但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发生了多起重特大事故。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2·22”、河北沧州“3·27”、浙江金华“4·17”、北京丰台长峰医院“4·18”、中化集团山东聊城“5·1”等地接连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生产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冲击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以火灾为例,截至4月18日,2023年全国共接报火灾39.6万起,死亡639人,受伤678人,直接财产损失22.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起数、伤人分别上升40.4%和3.5%。

 

    在这一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对排查整改重大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提出明确要求。

 

    二、梦想与辉煌同在

 

    5月30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更好维护开放安全,推进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手段方式变革,创新理论引领,完善力量布局,推进科技赋能。要完善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综合体,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打好组合拳,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提请国务院安委会审议通过并报经李强总理审定后,于4月底印发了《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总体方案》,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立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围绕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以最严格措施、最严谨作风、最严肃问责狠抓落实,坚决扭转重特大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现实考验,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再次凸显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 6,584 家、应急储运企业 4,846 家、应急配送中心 3,542 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2天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表现为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备,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现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能源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能源安全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的低碳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面对地缘政治动荡、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严峻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等不确定因素,能源产业规模大、链条长、覆盖面广、创新活跃、带动效应强,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战略性产业。

 

    就能源与基础建设而言,风险减量服务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的交织叠加。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仍旧是以煤和石油为主。全国现有煤矿4,400多处,其中有1,500多处,约三分之一以上是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非煤矿山有3万多座,80%以上都是安全基础能力差的小矿山;我国化工产业产值占世界的40%,全国现有化工生产企业计11,000多家,其中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将近 7,000 家。再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高层建筑,现在全国已有民用高层建筑达90多万栋,居世界第一;燃气管网管龄超过20年的有7万多公里;超过30年的市政桥梁有2.2万座,其中有很多危旧桥需要更新改造。随着时间推移,很多风险隐患进入集中暴露期,再加上现在储能电站、海上风电、氢能、玻璃栈道等新能源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风险也大量上升。以化学储能电站为例,全国有将近500座,很多化学储能电站建在城区,这给城市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以能源安全新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落实充足稳定、价格可承受的能源供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22年以来,在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我国以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量价齐稳。随着疫情后社会经济复苏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据研判,今年我国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部分省份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用电紧张。

 

    破坏性地震是所有灾害类型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现象。近五年来(2018年6月4日至2023年6月4日),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576次,其中6.0级到6.9级505次,7.0级到7.9级69次,8.0级以上2次,最大地震分别是2018年8月19日在斐济群岛地区发生的8.1 级地震和2021年7月2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发生的8.1级地震。

 

    2023年以来(截至6月4日),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59次,其中 6.0级到6.9级46次,7.0 级到7.9级13次,8.0 级以上0次,最大地震分别是2月6日在土耳其发生的两次7.8级地震。

 

    近五年来(2018年6月4日至2023年6月4日),我国共发生四级以上地震858次,其中 4.0到 4.9级 685次,5.0 到 5.9 级 145 次,6.0 级到 6.9级27次,7.0级以上1次,最大地震是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的7.4级地震。

 

    2023年以来(截至6月4日)我国共发生三级以上地震270次,其中 3.0到3.9级218次,4.0到4.9级47次,5.0到5.9级3次,6.0级到6.9级2次,7.0级以上0次,最大地震分别是1月30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的6.1级地震和4月3日在南海海域发生的6.1级地震。

 

    极其令人担忧的是,按照中国历史地震时间序列研究的成果综合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大约为3年。上一次发生级以上地震的时间为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的7.4级地震。

 

    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情况。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呈下降趋势。

 

    展望未来,来自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专家纷纷发出警告,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持续9到12个月。致使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造成严重干旱。预计在今年的秋冬时节,厄尔尼诺现象将有可能会达到中至强等级的程度。虽然目前仍具有不确定因素,但如果届时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预计2024年将很可能成为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目前的干旱少雨已经导致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锐减。在突尼斯,连续四年的干旱和非季节性高温,已经摧毁了突尼斯的农作物生产。在西班牙,受持续干旱影响,有着欧洲“菜篮子”之称的当地农产品产量出现了不同幅度减产,就连其具有国宝级美食之称的伊比利亚火腿也出现减产,导致价格上涨。在印度,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炎热天气不仅影响了水稻、果蔬等作物产量,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冷链物流设施等,大量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变质。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体现在我国大概率会出现暖冬天气,在厄尔尼诺发展年的夏季,气温会出现北热南凉的分布。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其中华北西南部、江南中部、华南东北部、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降水方面,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往往都是会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甚至会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同时需警惕南方城市出现内涝。因为西北太平洋海温处于相对偏冷周期,所以在这些区域生成台风的可能性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就会相对的减小。

 

    气象专家预测:预计我国今年夏季(6月至8月),除黑龙江中部和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外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从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其中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北部、湖北、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甘肃西部、新疆大部等地有可能偏高1℃~2℃,上述地区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会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天气。

 

    预计今年夏季我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黑龙江东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广东、广西东部、海南、云南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多二至五成,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各流域的降水状况是: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珠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以上,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黄河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太湖流域降水偏多一至二成;长江中游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保供、人体健康及社会生产生活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需要高度警惕,积极防御可能导致的灾害事件发生,全社会迫切需要保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光荣和梦想同在,财产保险业借助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具有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功效,恰逢其时,时不我待。

 

    [作者简介]赵阿兴,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